科普推广:建筑抗震新手段—隔震技术
2021年12月31日 09:28 点击:[]
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有了朴素的基础隔震思想,例如北京紫禁城主要建筑都建于大理石高台上,上面有一层柔软的糯米层(类似隔震层),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地震作用。典型代表还有山西应县木塔、山西悬空寺以及芦山古庙等。
现代意义上的基础隔震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和新西兰学者分别研发了由橡胶、钢板叠合而成的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与传统的把建筑物死死固定、加厚加粗的抗震结构相比,隔震结构则是让建筑物动起来,起到“以柔克刚”的效果。隔震技术能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到8倍,且每平方米的造价仅增加200元左右。
常用的隔震支座有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和摩擦摆式隔震支座等。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以后,采用隔震技术修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外观完整且受损较小引起人们关注,已然成为“楼坚强”的代言人。与之相比,相邻的两栋非隔震医疗建筑内部损伤严重,完全丧失功能。
世界最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首座“双进双出”式航站楼、世界首座高铁下穿的航站楼……初步统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已经创造了40余个国际、国内第一。英国《卫报》更是将其评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而在该机场的众多头衔中,有一个尤为特殊——世界最大单体隔震建筑。
航站楼的隔震装置采用了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普通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橡胶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等。
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长、宽均为1.77米的世界上最大橡胶隔震支座问世,并将在国内最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上应用,为其安装“定海神针”。该产品将有效抵御台风、地震、海啸等灾害或人为事故对大桥的冲击。
张超,土木工程学院专职教师,讲师,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结构减震控制。
2014年入职以来,先后主持校级科研课题两项、省职教课题两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2篇,科技核心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曾担任陕西省高职和中职教学能力比赛评委,入选中国室内设计协会专家库。参与的《建筑施工技术》在线开放课程获得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完成的《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在线开放课程获得2020年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度智慧教学之星称号;获得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
上一条:我校航空工程学院祝战科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中药材及非金属矿物质超细粉墨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下一条:专利成果:一种太阳能电池玻璃板高反射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关闭】